湘西州“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创新实验区”走笔-j9九游会官方登录
栏目:业界资讯 发布时间:2024-05-03

本文摘要:湘西州“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创新实验区”走笔

茫茫武陵山脉,连绵起伏,蜿蜒不绝,不时便有一个个高耸的山峰伸入云雾之中,煞是壮观。

湘西州“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创新实验区”走笔

茫茫武陵山脉,连绵起伏,蜿蜒不绝,不时便有一个个高耸的山峰伸入云雾之中,煞是壮观。而且这里原生态的土家族苗族文化,更是璀璨夺目,神秘莫测。“神秘湘西”、“ 魅力湘西”,成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名片式、符号式称谓。

  然而,贫困却与美丽相伴相生。在武陵山脉腹地中的湘西自治州,土家族苗族同胞们,形容自己的生存环境是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。换言之,就是农业生产条件和人的生存条件极差。

进入21世纪后,老百姓的贫困面依然很大。

  正因为如此,国务院审时度势,作出了重要决策——对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进行试点,并于2011年11月15日,在吉首市召开了启动大会。

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国务院副总理、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回良玉亲自主持会议。

  国家财政部为呼应这一重大举措,于去年11月,正式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列入“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创新试验区”。

财政部也是第一个作出如此重大举措的国家部委。

  财政部这一年的先行先试,到底有哪些创新和实效?积累了什么经验?对全国扶贫攻坚有怎样的示范引领作用?记者于秋冬交替的季节,深入进行了实地采访。  

  围绕特色产业定项目

  10月中旬,来到龙山县石牌镇和桶车镇,正是百合种植的高峰期。

一路上,都是老百姓种植百合脱贫致富的故事。

  在上母村阔大的坝子上,虽有麻麻小雨,可71岁的土家族农民丁公胜,和妻子正在田里种植百合。

  土家族镇长杨甜告诉记者:“这老两口现在是十里八村的名人了,仅种5亩百合,就得现金收入5万多块钱;还种了10多亩水稻,收获了5000多公斤干谷子。”

  两位老人边做工边与记者聊起了天。老两口往年对到底是多种一些百合还是多种一些水稻,有明显的分歧,而且丁伯母对丁伯伯颇有“意见”。

  丁伯母说:“种百合不仅收入要高些,还最省工省时,比种水稻包谷都要轻松,我们老了,就是要做点轻松的活。可他偏要种水稻,他习惯了犁田,一年不犁田他身上就难受,我也只好跟着他多种水稻。”

  丁伯伯有点不好意思似地解释说:“哎呀,钱够用了就行。原来少种百合,不是因为这田里的水沟没搞好吗?财政局搞的这个农开项目要得,我们种百合的老百姓算是真的享好政策的福了。

  说到这里,龙山县县长彭正刚的话匣子打开了:“百合是龙山县的特色产业,‘龙山百合’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农民们早晨将百合从地里挖出来,通过张家界机场,迅速销往上海、杭州、武汉、广州、深圳等大城市,当晚这些城市的居民就可吃上,许多老百姓近几年靠种百合致了富。今年全县共种植百合6.65万亩,总产量达6.15万吨,实现产值10.84亿元。其中石牌镇种植面积最大,为1.6万亩,总产量1.5万吨,总产值1.8亿,人均增收11215元,镇里也就获得‘全国一村一品(百合)示范镇’荣誉,是全国百合种植的唯一一个镇。

  记者了解到,龙山百合产业,上台阶、上规模,受到基础设施落后的严重制约,田地里的排灌水设施几乎没有。比如百合在下地之前,土地要用水泡20多天,杀灭有害细菌;而生长期则要充分利水。也就是说,要用水时,水要能放进来;不用水时,水又要能排出去。

  “这次实验区的项目放在百合这个产业上,老百姓举双手赞成,占田占土都不需要补偿,并主动为工程施工创造好的环境。”土家族百合种植大户刘大跃插话说道。

  记者看到,1500多亩的一个田坝子上,工人们正在修的水沟,几纵几横,如一个棋盘似的。

据介绍,主水沟上面还要盖上水泥板,三轮摩托车可在上面运输肥料、种子和农产品,可大大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。

  “龙山这次的农开项目模式,究竟有什么创新?新在何处?”记者直截了当地问。

  彭正刚县长也快人快语:“原来的项目只是以稻田为主,搞基础设施建设,但不负责培训农民,这次以百合产业为主,还包括培训1000人次的农民,让他们不懂技术的要懂技术,懂技术的则要提高,从而提高百合的品质和产量。同时,由于原来涉农项目投资规模都小,所以也就由各部门各自为政,现在成为农开实验区后,农开部门的投入最大,所以就容易整合了,比如龙山今年在农开的百合项目区,投资高达3340万元,通过整合发改、小农水、国土、现代农业、交通等部门的资金,总投资就高达6670万元。

效果更好,老百姓更欢迎。”

  仅仅只关注于种植,对于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来说,是远远不够的。一则市场风险太大,种植规模扩大之后,容易出现价贱伤农的局面;二则产业链条太短,百姓没有从中获得应有的附加值。

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百合的储藏和深加工企业,也一同被列入产业项目并获得支持,也可谓一大创新的亮点。

  位于龙山县城郊石羔镇的“喜乐百合食品有限公司”,就是一家集储藏和深加工于一体的公司。

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,该公司今年加工鲜百合5000吨,分别加工成了百合精粉、粉条和干片,由于百合有食药两用的价值,所以产品供不应求;由农开办支持的生产线全部投入生产后,年加工能力可达1.5万吨,储藏5000吨,对龙山百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,起到稳定器的作用。  

  围绕支柱产业搞开发

  椪柑,是湘西自治州泸溪县最大的农业支柱产业;该县的种植面积全国最大,因而被农业部授予“中国椪柑之乡”的美誉。

“泸溪椪柑”是湘西自治州的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并获“绿色食品”认证。泸溪椪柑种植面积达30万亩,年产量20万吨,年产值2亿元,占农业总产值的40%以上,10万农民因之增收致富。

  走在泸溪县洗溪镇洞底村的椪柑种植园的山上,但见今年品种改良时新嫁接的2000亩椪柑新枝条,已有一尺多长,蓬蓬勃勃地绿着,十分茂盛。

  湘西自治州农开办主任周必勇介绍:“这是自治州柑橘研究所研究的椪柑新品种‘早蜜椪柑’,它可提早上市20来天。

同时,还在原来的椪柑园里建15亩大棚,让椪柑推迟20多天上市。水果上市的时间差别,就会带来效益的差别。

  然而,在湘西自治州成为“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创新实验区”之前,按照规定,农开资金不能进入椪柑这一产业。

  可泸溪椪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今,依然是当初的两个老品种——“8304”和“8306”。经过这么多年的种植,品种已严重老化,在柑橘新品种不断出现的今天,老品种的市场竞争力已显疲态,果农们每年都为椪柑的销售而发愁,严重影响了果农们的收入和种植积极性。

品种改良已势在必行,可地方财政和果农们自身都无法拿出足够的资金来落实。

  不可回避的是,泸溪椪柑产业的持续发展,存在着后劲乏力的问题。

  然而,创新实验区的设立,政策口子打开了,资金来源有了保障,泸溪椪柑产业的持续发展问题正在破解。

  记者在山顶看到,200立方米的水池已装满了清澈透亮的灌溉用水,而流水用的白色大水管,从山顶呈放射状向山下铺展开去,而用于滴灌的黑色小水管,则有序铺在一层层梯土的橘园中。

  “这山顶上,水从哪里来?”记者不解。

  “在山脚打了一口50米深的井,水质达到泉水标准;不能用河里被污染了的水,这样椪柑的品质才能有保证。”泸溪县农开办主任廖汉军十分认真地说。

  层层叠叠的橘园,随着山势铺展开去,全新的350米长的运输轨道,格外显眼;橘园中新修的23.7公里机耕路,连绵蜿蜒、跌宕起伏,犹如五线谱的曲线;而新建的472座蓄水池,星罗棋布地散落在橘园和各处;或红或黄的椪柑挂满枝头,正是悬金未摘时,恰如五线谱上一串串壮美的音符,令人心旷神怡……

  多年前的此情此景,让屈原在其《橘颂》中进行了这样的描写:“青黄杂糅,文章烂兮”、“纷緼宜修,姱而不丑兮”。从此,泸溪柑橘之名与《橘颂》一同声名远播。

  湘西自治州州委书记何泽中,在其《满庭芳·泸溪椪柑》一词中写道:

  地厚天高,山环水复,钟灵万物俱生。

古沿嘉树,竞秀共云蒸。千里丘冈叠翠,春风拂,素玉争荣。秋寒至,繁星点缀, 鸟戏绿丛鸣。

  固时空不徙,志行难夺,本色经明。形似滴珠垂、满腹硒盈。去了几多块垒,心头爽、德秉豪情。

临园处、悬金未摘,两袖溢清馨。

  泸溪椪柑的影响力,可见一斑。

  泸溪椪柑可谓“荣誉等身”——“湖南名牌农产品”、“中国绿色食品”、“无公害农产品”、“中国消费市场公认畅销品牌”、“中国名优品牌”,并已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。

  在泸溪县武溪镇至潭溪镇这一“优质椪柑百里长廊”里采访时,但见挂着东北三省及河南、河北、北京、内蒙古等10多个省市牌号的各式大货车,或停靠在果农屋前,或停靠在椪柑树下,果农们则或打包,或装运……

  对泸溪县红山椪柑有限责任公司的扶持,是创新实验区的又一重头戏。2011年,该公司总销量为750万公斤,其中为果农代销650万公斤,占90%;该公司牵头,与119户椪柑种植大户一道,成立了红山椪柑专业合作社,总面积达8600多亩;该公司自有的2000亩椪柑园所产的椪柑,正在申报有机食品和免检出口农产品。

  “农开办对公司和合作社的支持,受惠的是我们果农。

”红山椪柑专业合作社会员谭永华如是说。

  “农业综合开发,基础设施非常重要;同时,人是决定因素,此次设立创新实验区后,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;今年在泸溪的项目区内,对3300名果农的培训,反响很好、效果显著,农民们科学培管椪柑的技能得到大大提高。”湘西自治州财政局副局长杜红春的话,淡定之中透着自信。

  

  围绕市民的菜篮子做文章

  冒着细雨,记者来到湘西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吉首市马颈坳镇团结村采访。虽已是初冬,但山上依然青翠欲滴,或红或白的野花开得正艳,雾岚在山腰间起舞。山脚下顺着山势,便是一栋栋民居,民居前则是土质极其肥沃的田野,一派典型的湘西山区的田园风光……

  两条新修的长达3.52公里的机耕道已基本成型;新修的3条排洪渠道正在抓紧施工;其他各项工程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……

  “吉首市的创新实验区项目,是立足州府的菜篮子工程进行的。

吉首市城市人口现已达到了19.5万,然而居民所需的蔬菜,长期依靠从外地调进。而城郊许多农民却守着好田好土依然受穷。”说这话时,吉首市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秧金城感到责任重大。

  这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的悖论。

  吉首市为此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,如寨阳乡矮板村现有242个大棚、420亩菜地。矮板村人大量使用农家肥和有机肥,采用生物和物理方法灭虫,标准化生产率达98%,成为“湖南省放心菜基地”,年产值高达250万元,人均种菜收入达2700元。泸溪、花垣、凤凰等周边县市的农民,都来这里学习、取经。

  但这远远不够。城郊的更多农民还是选择外出打工,而肥沃的田地里却经年不变地种着水稻、包谷、红薯等附加值不高的传统农作物。

有的农民甚至也用打工挣来的钱从城里买菜吃。

  观念的改变,极为重要。

  据介绍,吉首市创新实验区里项目的选定,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。

最初,市里也主张搞椪柑产业。但上报到州政府后,政府有关领导经过充分调研后决定,围绕市民的菜篮子做文章——搞蔬菜产业。吉首市的蔬菜供应,一直就是一个让领导焦虑、让市民头痛的大事。

  此次创新实验区的项目范围包括团结、几比、洋田、康云、榔木、隘口等6个村,耕地面积达2.28万亩;将整治加固2座山塘,新拦河拦溪坝3座,新建排灌站一座,新修灌溉干渠7条9.62公里,排洪渠5条3.92公里,新修混凝土工作道9条9.91公里……这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新建和完善,将使这几个村同时建成一个巨大的蔬菜基地。

  团结村几位有远见的村民已组队去长沙、怀化、张家界等地考察学习了蔬菜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。

一待时机成熟,将采取大户承包、土地流转的方式进行蔬菜种植。农民们则由项目资金进行培训,然后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。

  “我们一定将这个创新实验区打造成吉首市蔬菜产业的示范性基地,打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样板工程。”吉首市马颈坳镇镇长黄俊彪信心十足地说。


本文关键词:ag九游会登录j9入口,j9九游会官方登录,九游会j9网站首页

本文来源:ag九游会登录j9入口-www.bainianjiaye.com